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科技兴校”工程,支撑学校“办学创特色,专业创一流,学科上层次,学校上台阶”的总体目标,注重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筹划,加强引导,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能力。
学校科研工作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服务能源战略需求、服务辽宁振兴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为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为重点,面向“电、碳、辽”,发挥学校行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实施“服务振兴技术创新先导计划”,加强有组织科研布局,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平台团队内涵建设,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培育重大项目,加速成果转化,优化学术环境,以创新团队为核心、重点平台为支撑、重大项目为牵引,注重应用创新、集成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地方、行业和企业重大技术需求。
2022年,科技处认真落实学校工作要点要求,坚持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受疫情影响、部门人员不能全部进校办公的情况下,利用企业微信、线上会议等形式,通知、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认真落实学校党委的各项部署与安排,组织部门人员认真观看党的二十大相关视频,对党的二十大有关国家经济、文化及教育等热点及关注议题开展讨论。经过学习,部门全体人员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疫情、恢复经济、走向繁荣昌盛充满信心。
2022年11月17日科技处组织全校师生收看了由沈阳市科协主办,党的二十大代表、沈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透平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妍作的宣讲报告,学习姜妍代表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的精神。
科技处进一步明确“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的科研服务理念。继续实施“放管服”,加强科研二级管理,制定了二级单位科研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将制度体系分成科研组织、科技创新与管理、科研条件保障、交流合作、学报和实验室管理6个子体系模块。进一步规范了合同管理以及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多方位创新了服务模式,为全校教师统一办理科研项目用章,确保了用章的规范性,并加强了科研项目申报前期指导工作。
2022年度学校科研工作高水平重大项目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获批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项(合同额300万元)、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5项、省重点研发计划-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7项。
学校纵向科研量质齐升。截止12月16日的数据统计,科研经费到款总额6306.74万元,其中纵向科研到款1514.58万元,横向科研到款4792.16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4项,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重点科技创新基地联合开放基金项目2项,创新能力提升联合基金项目5项,省决策咨询和新型智库专项研究课题2项,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8项,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2项,省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课题14项,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市社科联各类课题15项,市科协各类课题6项。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校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获批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学校清洁能源利用与低碳技术研究所获批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能源电力装备可靠性与健康管理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获批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被评为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先进单位。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技处牵头组织征集科技成果并协助科技园编制了《沈阳工程学院科技成果汇编》。截至目前,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12项,省内转化191项,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率90.1%,继续保持高度省内转化率。
学报工作方面,完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出刊及栏目建设、调整工作,完成自然版、社科版8期140万字出版任务。自然版发表了69篇论文,影响因子0.886,省内16家高校学报排名第六;社科版发表了108篇论文,影响因子0.696,省内18家高校学报排名第八。
实验室安全方面,按照省教育厅和科技厅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通知要求,科技处组织开展了全校200个实验室自查自纠工作,对实验室展开拉网式、全覆盖隐患排查,查找安全隐患,并就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责任落实到人、建立隐患整改台账,督促推进隐患整改工作。同时组织相关人员200多人参加实验室安全线上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和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